【Iter-X】 34/100days

Day3️⃣4️⃣

AI for Trip Planing

有位朋友给我发了高德的智能规划,输入杭州三日游,然后就开始规划了,而且还是推理模型的规划,会输出思考过程。我突然觉得有种很离谱的感觉,用户只是说了这5个字,AI就开始在那里思考?太魔幻了,甚至也不问一下用户的偏好,这种强行推理思考是真的在思考么?我觉得现在很多产品人或者很多团队在做产品的时候本末倒置了,就像乔布斯当年和底下工程师对话的也很经典,现在很多团队都在犯这个错误,就是先有技术后有产品,也就是强行AI。本质上我们应该是要先从用户出发,至于是否需要这项技术,在哪些地方需要,需要到什么程度,能做到什么程度,这才是合乎情理的思考方向。当然我也能理解,有些情况是FOMO、KPI之类的压力,可以没用不能没有。

我甚至觉得,我们应该让AI是一个有态度的AI,比如你提供的信息太少,我们不推荐,因为很容易推荐失败,结果是什么?用户觉得你不行,然后就关掉了;或者用户觉得你不行,手动删掉了;或者用户反复叫AI优化。基本就是不断损失算力,约等于在烧钱满足于不明确的需求,在猜用户偏好,并且还是吃力不讨好的方向。

如果强行要AI基于如此少的信息去推荐,那也没问题,我们可以走更加安全的大众路线,我觉得可以满足绝大部分人的需求,尤其是第一次去某个地方,大概率是会希望去更加有名的景点去看看。

另外一点就是,推荐需要有理由。AI推荐这个POI的原因需要明确给用户,因为用户是有自主决断权的,比如我们去xhs或者社交平台上看景点,top10的你不会都去,你只会选你感兴趣的去,这个时候什么让你感兴趣就是一个很关键的东西了。

我觉得仍然还是需要回归初心,先有一个好用的行程规划,再是一个更加智能的规划,现在市面上很多产品只是做了一个方向或者一些点,后者一个面。用户期望的是一个“完整的产品”。我们希望能递送这个完整的产品。到这里其实我反而更高兴了,也更加轻松了,因为原本困扰我的是AI带来的现金压力,如果我们能摆正姿态,或许前期我们可以不需要那么重的成本去验证市场对我们的理念是否认可。

汇总目前情况:

  1. 原型设计&UI/UX设计:29%
  2. 后端(Go)开发:30%
  3. 客户端(flutter)进度:8%
  4. 数据:8%

如果你认为你符合以下条件,欢迎来聊(我们需要一个UI设计小伙伴👾):

  1. 能坚持
  2. 有梦想
  3. 有兴趣



Enjoy Reading This Article?

Here are some more articles you might like to read next:

  • 【Iter-X】 44/100days
  • 【Iter-X】 43/100days
  • 【Iter-X】 42/100days
  • 【Iter-X】 41/100days
  • 【Iter-X】 40/100days